【2025/1/14更新:本篇文章已錄製成Podcast單集並上傳,請至各大平台搜尋《阿德的舒心飲》收聽!】
3月26日是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創始者法蘭克(Viktor Frankl)的冥誕,就帶大家來看看他的生平簡介與貢獻。
生平
法蘭克在1905年3月26日出生於當時奧匈帝國的維也納,在家中排行老二,曾與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Alfred Adler)為斜對面之鄰居。他於3歲時便立志從醫;中學時,他曾與精神分析創始者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通信,後來得到佛洛伊德的賞識,佛洛伊德甚至協助將其手稿投稿至《國際精神分析期刊》發表。1923年,他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就讀;1925年,他與佛洛伊德碰面,並在《個體心理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發表了第二篇學術論文〈心理治療與世界觀》(Psychotherapy and Worldview),後來便加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陣營。1927年,法蘭克與阿德勒的關係開始惡化;幾個月後,他被阿德勒開除會籍,離開個體心理學會,並開始發展意義治療法,亦即將重點從理論轉向實務工作:他在1928年於維也納率先成立青少年諮商中心,提供青少年免費諮商,並陸續在其他城市設立類似機構;後來他更在學校公布成績單時,設立「成績諮商中心」,使當地中小學生自殺的人數大幅減少,並獲得媒體與國際間的關注。
1930年,他從醫學院畢業後,先在維也納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擔任助理,後來轉往希坦霍夫精神病院工作。1937年,他以神經與精神病專科醫師身分開設私人診所執業;1938年3月,納粹軍隊入侵奧地利。1940年,法蘭克獲聘擔任羅特希爾特醫院神經科主任。美國加入二次大戰之前,他放棄了去美國的簽證,與家人留在維也納。1942年,他與護理師緹莉‧葛若瑟(Tilly Grosser)結婚;兩人結婚九個月後,法蘭克一家便被一同送往特雷禁市的集中營,一年多之後,又被轉送至奧斯威辛集中營。法蘭克於三年內經歷四個集中營,忍受種種非人道待遇,終獲生還;家人除了他與妹妹之外,父母、哥哥與妻子均無一倖免於難。法蘭克獲救後,便返回維也納,並擔任維也納市立醫院門診部的神經科主任。此後40年,他應邀到世界各地發表演講,獲得世界各地大學頒發的29個榮譽博士頭銜,以及許多獎項,如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會員……等。哈佛、史丹佛、達拉斯、匹茲堡等大學都爭相邀請他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曾以特聘教授的身分至美國聖地牙哥與加州等地的國際大學任教。1997年9月2日,法蘭克因心臟衰竭於維也納病逝,享耆壽92歲。他一生共留下39本著作,至今已被譯成48種語言。
主要貢獻與理論重點
法蘭克對心理諮商與治療領域最大的貢獻,便是他所發展出的意義治療法與「存在分析法」(existential analyasis),被稱爲繼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其理論的重點如下:
1.人類存在的特徵
(1)法蘭克主張,人的存在具有三個層次,由低而高依序為身體(somatic)、心理(psychic)與精神(spiritual or noetic)。
(2)自由:法蘭克認為,人雖囿於各種條件之限制,但均保有選擇的自由。
(3)責任:法蘭克認為,人有責任去實現個人生命的獨特意義。
(4)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法蘭克主張,人類存在的特徵是自我超越與「追求意義」,而非自我實現與「追求自己」。這也意指人能超越生物、心理層次的限制,而進入精神層次。
2.三大相互關聯的基本信念:意志的自由(the freedom of will)、求意義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與生命的意義(the meaning of life)。
3.法蘭克認為人可以透過實現三種價值以發掘生命的意義,分別為創造性價值(例如工作)、體驗性價值(例如愛)與態度性價值(意即面對不可改變之命運所持的態度,例如癌症末期)。
此外,他根據自己待在集中營的經歷,描述了囚犯在集中營所經歷的心理反應,可分為三大階段:
1.初進集中營時期:主要表現為震驚。
2.完全適應集中營時期:相對情感冷漠,情感開始消失。
3.重獲自由時期:獲釋後常見的三大心理狀態為對自由的濫用、返鄉的痛苦與幻想的破滅。
人物點評與結語
法蘭克在尚未進入集中營前,便已開始發展意義治療法;而他在集中營的經歷,也成為他持續發展並推廣意義治療法的最佳養分。雖然早年與佛洛伊德以及阿德勒曾發生不快,但並未減少他投入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熱情;而他的經歷不僅讓人大開眼界,也讓世人見證到身為集中營的倖存者,如何克服自身的心理困擾,並在心理諮商界大放異彩!
參考資料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https://doi.org/10.6251/BEP.19870601.6
劉翔平(2000)。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貓頭鷹。
Frankl, V. E. (1967).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Penguin Books.
Frankl, V. E. (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eacon Press.
Frankl, V. E.(2017)。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二十週年紀念版)(鄭納無譯,二版)。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