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寫作:微書寫時代的邏輯、思辨與作文力》:透過書寫前的體質檢驗與寫作的客製化療程,大幅提升寫作能力

by Jian De
0 留言

【2023/05/28更新:本篇文章已錄製成Podcast單集並上傳,請至各大平台搜尋《阿德的舒心飲》收聽!】

Google Podcast單集連結👉https://pse.is/4z58yp

這本書大約在兩年前的暑假,也就是尚未至台北工作時就已經讀完了,但一直騰不出時間把筆記整理完。最近回到台南老家,得空便把這篇筆記整理完畢。當初會找這本書來讀,是在網路上看到的,因為自己對寫作這條路有興趣,也期待透過這本書來檢驗一下自己在寫作方面是否有什麼問題,因此便入手並閱讀這本書。

《階梯寫作》封面。(圖片來源:自行以手機拍攝)

作者楊曉菁老師在序中提到一項重要概念:一位有讀者意識的作者,其作品容易成功的原因,是透過閱讀的雙向溝通,進而達到讀寫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說:作者能站在讀者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而非只是高高在上,單方面傳授知識。此外,當閱讀太多(輸入input),實際應用太少,大腦的思考能力(輸出output)便會不足;因此,作者認為:寫作是一種讓思緒深化且序列性的訓練,不僅能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也能培養實踐知識的能力。

導讀中提到寫作的歷程,從審題開始,逐步經過立意、取材、布局、遣詞用字,最後結尾收束:其中審題指的是思考題目的意義,審題正確,後續寫作才能針對題目有所發揮;立意則是確定主旨與方向,主旨與方向若未確立,寫作方向可能會雜亂無章或偏離主題;取材則是尋找選取適合的寫作材料,像是衣服製作過程中需要選擇適合的材質、網站架構建置時需要選擇適合的素材一樣;布局則是條理分明地組織架構全文脈絡,以讓讀者閱讀文章時能一目了然,快速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核心主張。

書寫前思考的兩大面向、語言癌與語病,以及書寫前的體質檢驗

第一章提到書寫前思考的兩大面向:

  1. 寫什麼(what to write):作者指出這是「知識點」的問題。所謂的知識點,就是知識的最小單位,例如面試緊張時,可嘗試在腦海中想像一個美好畫面,以讓自己心情安定與放鬆;若是「面試緊張時的心情放鬆方式」,便不是知識點,而是知識面。因此,這跟作者的背景知識以及閱讀質量相關:若是一位物理學或化學教授,對於小說寫作的技巧可能就不是太擅長,所謂「術業有專攻」便是如此。有鑑於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議:在寫作時,最好從自己最有感、最熟悉與最喜歡這三個項目開始著手。
  2. 如何寫(how to write):這跟寫作方法相關,也就是寫作思路的整理、邏輯訓練,以及語法修辭等部分。

再來是「語言癌」與「語病」:前者是指書寫或言談中不合邏輯、冗詞贅句與詞不達意等現象,涵蓋的範圍超過語病;後者則是指語言有邏輯上的錯誤,讓聽者有意義模糊、不明瞭的現象。

無論是語言癌與語病,都是語言表達上相當嚴重的問題,在寫作上更是如此,因此寫作時須特別注意。語言癌要如何「治療」呢?作者建議多讀多思考:也就是多讀一些經典寫作的文本,之後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作者認為,思辨的面向與深淺,會反映出個人的表達能力(寫與說)理解能力(讀與聽);而思辨理解的兩大關鍵,則是社會文化背景因素(如社會普遍的共有認知)以及個人對語言基礎原則的認知。這部分跟認知心理學的關聯較大,之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說明。

再來是書寫前的體質檢驗:

1.分辨非文學與文學:兩者的比較,將其整理如下表。

 非文學(知性)文學(感性)
文章風格以布告、說明、傳播、提供訊息與資料為主要目的,重視資訊的正確因果與脈絡。重視文字與情感的審美,訴諸感性,注重隱喻與象徵的使用。
作者呈現較多客觀性論述,目的在說明或宣告事件或人物,故作者自身風格較不明顯。主觀性較強,作者的企圖與意志能從文本中被理解。
形容詞使用為求客觀呈現,很少使用主觀形容詞,以議論或說明成分居多。語言敘事與描寫成分多,詞性使用變化具彈性,表達情感的形容詞使用頻繁。

2.找出寫作問題:作者以中醫看診時的望、聞、問、切,來比喻寫作問題的診斷過程,並認為在找尋文章語病時,可先從語言邏輯中的語法修辭出發。

3.認清「寫不出」與「寫得出」的書寫問題

(1)寫不出的兩大癥結在於:
A.對於想寫的主題,內心無感覺、腦筋無思考。
B.閱讀量不足,無法對主題做深度分析或廣度聯想,下不了筆。

(2)寫得出會遇上三大問題:
A.心有所感,但詞不達意:也就是所謂「詞窮」的狀況;作者以一篇短文為例,說明寫作用詞常有文意邏輯不清或文字不夠傳神的情形。
B.辭溢乎情:也就是堆砌過多的華麗文句與修辭,會造成閱讀上的緊繃與壓力,且少了作者本身的企圖與意志。這會讓人聯想到魏晉南北朝的駢文似乎也有類似情形。
C.邏輯矛盾,文字冗贅:也就是思緒凌亂,隨想隨寫,導致文字無法駕馭思考。造成此種文句語病多的原因,作者認為,是缺乏修辭概念與語法結構的緣故。這會讓我想到所謂的「自由書寫」。不過,若是使用「自由書寫」的方式來寫文章,根據馬克.李維在《自由書寫術》一書中的看法,腦袋會來不及編修所寫出來的東西,便能專注於問題的背景,得到讓人眼睛一亮的好點子與好辦法。這又是寫作的另一層次,之後有機會介紹這本書再加以說明。

檢驗文章的三大標準,以及寫作手法的種類與運用

作者在第二章的開頭提到一項重要概念:文章的首要宗旨在能否讓他人看懂與讀通。若是無法讓人看懂或讀通,便很難傳達文章的核心要義與思考給讀者,也就失去了這篇文章寫作的意義。所以,自己在寫這篇筆記文時,內心自然相當戰戰兢兢;不過也期待這篇筆記文能對所有讀者有所幫助!

作者同時比較了作品與文本的不同:
作品:以作者為出發點/封閉的/作者為其創造者。
文本:從讀者角度出發/開放的/讀者的詮釋權與審美觀是自由的。

接下來是檢驗文章的三大標準,也就是邏輯(文章思路)、語法與修辭。雖然書籍的編排次序是先說明邏輯與語法,將修辭擺在最後才提,不過因為是在同一章內,這裡就一起做說明:

1.邏輯
合乎邏輯是指合乎一般常態常情的規律,不合邏輯則是某論證在推理形式下是錯誤的。隨後作者針對邏輯的三大分類向度,做了一番詳細的說明。

2.語法
作者說明語法涵蓋層面比文法大,包括詞彙、片語與句子等;語法規則則是指詞的變化規則與用詞造句的規則,用以說明該語言文字在邏輯意義、結構特徵與構成方式上的組合特色。語法最常使用在句子裡;此處作者將中文句子分為單句與複句。

作者此處也提到寫作反饋的三種模式:
(1)專家反饋:請學校的老師、進入社會後的寫作專家等進行回饋。
(2)同儕反饋/同儕批閱(peer review):同儕朋友之間的相互回饋交流,最簡單且無壓力。
(3)自我回饋:自身的覺知與修正,適合對寫作有一定熟悉度或興趣者。

3.修辭:為一種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方法,從西方開始,目的在讓語言文字的表達更流暢、充分與完整。作者列出幾項常見的修辭技巧,並舉例說明,供讀者參考。

再來是寫作手法。作者將四大寫作手法整理如下表:

寫作手法類別簡要屬性概說
敘事Narration時間的、動態的
描寫Description空間的、靜態的
說明Exposition客觀的、顯現的
議論Argumentation主觀的、說服的

其中,「敘事」是指在線性時間中,人物與事物的推展和變化歷程,呈現事物的動作和變化;「描寫」則是指呈現事物的狀態、性質與效用,即五感(視、聽、嗅、味、觸)覺知的世界。作者認為:寫句子時,敘事與描寫較容易區分;但若是寫一段較長的文字或一篇文章時,這兩者常常會交錯運用。

「說明」則是揭露並傳遞訊息給大眾知曉,如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表達意念等,具有知識性、客觀性與說明性,通常呈現關於如何(How)這類問題的答案;意即針對事理的來龍去脈或事物的特徵,形狀與結構等進行闡述,以傳播知識或訊息。實際應用「說明」的寫作手法相當常見,像是網路上常見的科普文、學術小論文、趨勢圖表、使用說明與導引手冊等。此類寫作手法須客觀呈現事實,不可妄自加油添醋,也不能加上許多主觀感受或形容。

「議論」則是對某主題加以評議或討論,帶有個人主觀性與說服意味;透過提出個人觀點,以獲得讀者認同。在平面或網路媒體上刊載的評論文章,均運用此種寫作手法。作者認為,一部作品的議論完備性取決於下列三大部分:
(1)論點:主要觀點。
(2)論據:支持論點的例證。
(3)論證:將論點與論據連結完成的論述過程。

「議論」的寫作手法具備明白、確切、清楚的特質,較少情緒性詞語、口語用字、連綴與冗贅用語,其論點來源有四(可用英文字首TPQI來記憶):
(1)對某話題(topic)提出新看法並闡釋,以說服舊有看法者。
(2)對某待解問題(problem)提出見解,屬建議性質,論述較平和。
(3)對疑難問題(question)的發現,以科學領域研究居多。
(4)對具爭議與矛盾的問題(issue)選擇立場、表態或捍衛立場。

作者認為,敘事與描寫可從自己與他人的經驗或故事開始,屬於基礎能力,從觀察起步;說明與議論則為進階能力,需累積一定知識量後再發展,因其需透過理解分析推論等邏輯思辨過程,以針對某概念或問題進行核心說明與議論。因此,作者主張:此四種能力的學習跟個人的年齡與認知發展歷程有關。

作者將這四種手法的相關內涵與定義整理如下表:

寫作手法思維取向6W思考法
敘事與描寫(合稱記敘)1.形象思維(外在形象具體可見者,如人事時地物等)
2.主觀感知
who/when/where 構成更多what的素材(materials) →以具體的人、事、時、地、物等作為寫作材料
說明與議論(合稱論說)1.邏輯思維(將抽象邏輯思維,透過論點、論據與論證來具體化)
2.客觀資訊
what/why/how 處理關於什麼樣、為什麼與如何做等議題

寫作的客製化療程

第三章的一開頭提到:寫作的第一步是立意取材,也就是題目確定後,確立文章走向,並開始從自己的經驗尋找材料;材料源自於自己的閱讀質量,或實際生活的體驗。

此外,段落與文章的邏輯與脈絡,是表現書寫者整體思維與意念想法的重要關鍵。作者會適度運用篇章結構(指篇章的外部表達形式,會呈現該文本與內在各要素的連結關係),體現其創作意圖,像是常見的「起、承、轉、合」,還有「總、分、合」的模式都是。

療程一「善用中文詞彙多變性」中,除了提及擴充大腦詞彙資料庫的三種方式之外,同時也建議讀者:可以嘗試手寫抄錄喜歡的句子,讓自己清楚喜歡的作品類型,並建立自己的寫作模組。

療程二是「注入迴旋往復的文字趣味」,也就是運用相似詞與相反詞彼此似同又異的矛盾關係來創作文句。

前兩項療程主要關注詞彙的運用,療程三至五則關注句子上的運用:其中療程三提到「聯想」,意即從某概念出發,引起其他概念的思考過程。聯想式句子怎麼寫呢?作者提到先從一個名詞開始,聯想出一個相關形容詞,再勾勒出一個具體句子,並由此句加以擴展延伸。聯想的方式相當多,主要有輻射、發散、水平與垂直。作者隨後以秋天的狂想為題舉例說明。

療程四「解釋型句子寫法」屬於知性與直接的表達,也就是透過直接破題的方式來寫作。療程五是「化抽象為具體」:「抽象」是指將細節剔除,以簡單或虛擬方式表現;「虛擬」則是透過文學技巧將一般現象與常態加以渲染擴大,並給予文字更大的密度與張力,使作品呈現超越尋常生活經驗的樣貌。作者以結實累累卻不願低垂的稻穗為例,生動地說明了驕傲形象。

療程六與七則是關注段落的寫作。作者在療程六提到:任何一個好故事,通常是一邊敘事一邊描寫。作者以朱自清〈背影〉一文為例,來說明讀者若覺得某些文字特別有畫面感、特別感人,通常一定是敘事與描寫兩者兼具。

療程七則是表達個人的觀點與見解,也就是評論說服;作者提到要判斷議論的筆法,關鍵在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所謂的主觀性,與柔軟或堅定無關。

療程八是縮寫,也就是將一篇字數偏多的文章改寫成一篇字數較少的文章,可藉此訓練序列性思考與長話短說的能力;序列性思考即垂直思考(vertical thinking),也就是先設定一個目標或角度,然後如堆積木般,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依對錯的邏輯推理法則進行架構堆疊。作者提醒:縮寫前須先分析全文,明白各段大意與重點;可先考慮刪除不影響主旨與關鍵情節的描寫性文字,再刪除與主題關係不大的冗贅部分,如對話與形容詞。

療程九至十一則是強調如何將閱讀和寫作合一,也就是吸引讀者深入思考。其中療程九「強化資料判讀與思辨能力」中,作者節選《世說新語》 規箴第十和《左傳》燭之武退秦師的部分段落文字,請讀者說明其中運用的策略,來說明如何支持觀點的確定性:也就是不停懷疑並提出疑問,確立觀點後,尋找證據,並加以確認。

療程十建議大家可多閱讀《世說新語》一書,並適度搭配白話翻譯閱讀;這不僅可訓練說故事的能力,亦能增加文化知識。

療程十一則是以《史記》中〈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為例,說明司馬遷寓褒貶於文字以及口誅筆伐的能力,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批判性寫作。

最後兩項療程則屬於文案寫作的領域:像是療程十二所提到的廣告文案,它是一種行銷媒介;而文案書寫較接近微書寫形式,輕巧簡潔卻能直搗黃龍,且吸睛有亮點,讓讀者莞爾一笑。療程十三則是強調微書寫的重點在書寫者表達的意義完整與否;無論所表達的主題為何,只要文句意義與意象豐富飽滿,便能精準傳達作者意旨。

結語

作者最後點出:寫作的最大關鍵為書寫過程的整體覺知,亦即從知道書寫對思考的重要性,到真正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在書寫表達上的困境,最後能真正實際寫作並反覆修正。因此,寫作過程的覺知可說是相當重要,無論是察覺自己寫作上的問題並改正,或是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進而付諸行動。

寫作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而我自己目前還在調整當中;透過閱讀這本書,讓我能夠了解寫作的方式,並發現自己寫作上的問題,進而調整修正,期待之後在網站上發表的文章能夠愈寫愈好。最後,照例附上本書的心智圖架構,提供大家當參考:

參考資料
原詩涵(無日期)。05知識萃取第一階段:為什麼會做不等於會教?打造長銷型學習產品的必修課。1號課堂。https://classone.cwgv.com.tw/course/detail/M202010120835219520
Saileinuo(2008年12月25日)。垂直思考法與水平思考法。https://saileinuo.pixnet.net/blog/post/24594890

你也許會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