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者

by Jian De
0 留言

【2022/05/06更新:本篇文章已錄製成Podcast單集並上傳,請至各大平台搜尋《阿德的舒心飲》收聽!】

Google Podcast收聽網址:https://pse.is/4x5u2e

之前中斷半個多月未發文,原因是自己前陣子重感冒,跑了兩趟診所跟一次醫院,直到這幾天身體才逐漸康復。適逢5月6日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冥誕,因此就來談談佛洛伊德他的生平、理論架構與貢獻。

▲佛洛伊德。(圖片來源:即食歷史

生平

佛洛伊德於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奧匈帝國摩拉維亞(Moravia)省的弗萊貝格(Freiburg)小鎮,也就是今日捷克境內的普日博爾(Pribor)。1860年,他隨全家人搬至維也納,之後他便一直長居於此。他的父親雅各(Jakob Freud)是一位羊毛商人,在家中的地位相當權威;母親艾蜜莉亞(Amilia)是雅各的第三任妻子,對佛洛伊德期待相當高,鼓勵他認真唸書以在學業上表現傑出。佛洛伊德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七位弟妹,共二男五女,其中一名弟弟小時候夭折。

▲16嵗的佛洛伊德與母親艾蜜莉亞,攝於1872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佛洛伊德從小就是位模範生,也精通許多語言。1873年進入維也納醫學院就讀,在布魯克(Ernst Brücke)教授的實驗室負責研究工作,因此認識了布魯爾(Josef Breuer)博士,對其日後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有相當重大的影響。1879年,佛洛伊德入伍當兵一年,至1881年正式取得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他與瑪莎(Martha Bernays)相識相戀並訂婚,同年底進入維也納綜合醫院(Vienna General Hospital)實習。1883年,他轉調至精神科,因治療神經痛病人而開始研究古柯鹼,也曾以身試藥。1885年,他被任命為神經病理學兼任講師,並向維也納大學申請津貼,去法國巴黎向法國神經學教授夏柯(Jean-Martin Charcot)短暫學習進修約半年,申請也順利通過。夏柯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神經精神病專家,佛洛伊德對他相當著迷,亦於薩伯特里耶醫院(Salpêtrière Hospital)首次觀察到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症狀,也親眼見到夏柯如何運用催眠讓歇斯底里症消失。1886年,佛洛伊德與瑪莎結婚,兩人育有六名子女;其中么女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繼承父親衣缽,成為兒童精神分析師。同年,佛洛伊德亦開設診所,開始執業之路。

▲法國畫家安德魯·布勞耶(André Brouillet)於1887年繪製《薩爾佩特里厄爾的一場臨床課》(A Clinical Lesson at the Salpêtrière),
畫中描繪出夏柯講課的場景。【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893年,佛洛伊德與布魯爾共同發表《論歇斯底里現象的心理機制》(On the Psychical Mechanism of Hysterical Phenomena: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雖然隔年兩人正式決裂,但1895年,兩人仍共同發表著名的《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書中描述的其中一個案例就是化名為安娜.歐(Anna O)的柏沙.帕芃罕(Bertha Pappenheim),她在1880年第一次給布魯爾看診,之後採取催眠治療,使病情逐漸好轉;然而由於兩人關係過於親密,讓布魯爾的妻子無法接受,甚至危及兩人的婚姻關係,治療遂告中斷。此案例引起佛洛伊德的高度興趣,並數度要求布魯爾將此案例記錄下來。之後佛洛伊德不僅開始發展布魯爾的心靈淨化法,更從中發明了「自由聯想法」,將一併對話改成病人的獨白,精神分析於焉誕生。

▲佛洛伊德(前排左一)與榮格(前排右一)1909年於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合照。【圖片來源:UDN鳴人堂

1899年,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書,1904年則出版《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隔年(1905年)又出版《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均是相當重要的著作。然而,佛洛伊德難以容忍與其意見相左的同僚,1911年先與阿德勒(Alfred Adler)決裂,兩年後(1913年)又與榮格(Carl Jung)決裂。1923年,佛洛伊德被醫師確診罹患口腔癌,並進行第一次手術;此後15年間,佛洛伊德與病魔纏鬥不休,一共進行33次手術,最終仍無法挽回生命。1939年9月23日凌晨3點,他於英國倫敦病逝,就此與世長辭。

理論與貢獻

佛洛伊德對心理諮商領域貢獻卓著,首先來談他的人格理論。佛洛伊德認為:人格可區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系統。

本我(id)為人格的初始系統,代表未經思考檢核的生物本能,缺乏組織性且盲目、強烈渴求與堅持,由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所支配。
自我(ego)已與外在世界接觸,負責執行人格,屬理性思考,藉由調節本我與超我來面對現實,由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支配。
超我(superego)為人格的仲裁者,功能為抑制本我衝動,並說服自我以道德目的取代現實目的。

當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發生衝突時,焦慮(anxiety)便會產生。而為了因應焦慮與減輕壓力,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s)於是形成。自我防衛機轉通常在潛意識運作,且均有否認與扭曲現實的特性;常見的自我防衛機轉包括壓抑(repression)、否認(denial)、投射(projec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與昇華(sublimation)等。

▲本我、自我、超我以及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彼此的關係。【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再來是意識與潛意識。佛洛伊德將意識區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

意識(conscious)是指個人在任何時刻均能覺察到的知覺與經驗,如感覺冷或熱,或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東西;它只是整體心靈的表層,如同冰山露出水面之一角。
前意識(preconscious)是指稍微回想便能憶起的事情或經驗,像親友的手機號碼或昨天看的電影;也是意識與潛意識間的橋樑。
潛意識(unconscious)是對於意識有威脅的記憶與情緒的大資料庫 ,儲存個人的全數經驗、記憶與被壓抑的題材,例如童年創傷經驗;亦包括個人不自覺的需要(needs)與動機(motivations)。

精神分析的治療目的,便是將潛意識帶入意識;而潛意識是形成所有精神官能症症狀與行為的根源。

▲布魯爾(右)與妻子阿爾特嫚(Mathilde Altmann)。(圖片來源:pixels.com

第三是性心理發展階段(psychosexual stages)。佛洛伊德認為:個人在6歲之前,會依序經歷口腔期(oral stage,0至18個月)、肛門期(anal stage,18個月至3歲)與性蕾期(phallic stage,3歲至5、6歲)三個階段,6歲至12歲則進入潛伏期(latency),12歲後的青春期至中老年則為性器期(genital stage)。著名的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可能在性蕾期發生,源自男性的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而戀父情結即伊蕾莎情結(Electra complex),源自女性的陰莖妒羨(penis envy)。

最後則是精神分析治療技術。其中的維持分析架構(maintaining the analytic framework)是指治療程序與風格有一套整體的作法,像是固定的談話時間,這也是目前個別心理諮商相當常見的方式,通常會固定以每週一次50分鐘的時間為主。抗拒(resistance)則是指阻礙治療進展的事物,也就是當事人不願讓潛意識浮現至意識表層;治療者分析與詮釋抗拒,目的在協助當事人覺察自身抗拒的原因。移情(transference)的詮釋與分析能協助當事人在治療情境中,領悟到過去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功能運作,並讓當事人修通(work through)導致自身發展固著與阻礙情緒成熟的核心衝突。

佛洛伊德(左)與小女兒安娜‧佛洛伊德。【圖片來源:exploringyourmind.com

參考資料

Corey, G.(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 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四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6年)
Kramer, P. D.(2010)。佛洛伊德:幽微的心靈世界(連芯譯)。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2006年)
Markus, G.(2013)。佛洛伊德(顧牧譯)。五南。(原著出版於2006年)
Sharf, R. S.(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譯,二版)。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3年)

你也許會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