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樓的天堂》這部戲於去年(2021年)10月在公視首播,一共十集。之所以會看這部戲,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這部戲的主題與預告跟心理師有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後來便自行上Line TV把整部戲看完。
雖然整部戲每一集有各自的主題,且劇中各個角色表面上都有屬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圈;然而,因為主角天意(黃秋生飾演)的關係,彼此間便有了連結,進而串接成這齣戲的各項主題。以下就透過身體、心理與心靈層面的相關理論,來解析這齣戲的部分劇情。
身體的療癒:以心包經、三焦經與脾經為例
大體上而言,人體的經絡共有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在武俠小說或電視劇中常會聽到「打通任督二脈」,任脈與督脈就是屬於奇經八脈的其中二脈。劇中提到的心包經、三焦經、脾經……等等,則是屬於十二正經。心包經掌管血液與心智,因此會影響血液、循環與人際關係。心包經失調會造成胸腔、心臟與乳房的問題,外顯症狀包括胸部不適、心跳急促、心律不整、臉部潮紅、腋窩腫大、手臂痙攣、狂躁等。天意幫宇宙推拿時提到:宇宙(范少勳飾演)的心包經不通,有氣淤前胸的症狀,原因就在於宇宙有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的議題。平時要如何保養心包經呢?可以透過拍打或按摩,也就是從手臂內側最上方處往下拍打至手掌處,左右手各進行一次即可。此外,平時晚餐不吃過油、飯後散步、做緩和伸展運動,並盡量維持心情上的愉悅,都是保健心包經的良方。
三焦經相當於西醫所提到的內分泌系統,能分配由腎產生的元氣,同時負責管理身體內各器官之間的關係,會影響氣、血與內分泌的協調。劇中,心理師張琪(謝盈萱飾演)的母親顏玉梅(潘麗麗飾演),便是有三焦經不通的問題,而影響到與女兒張琪的親子互動。保養三焦經的方式,同樣是透過拍打:於就寢前從右肩開始有節律的拍打,坐著或站著均可,沿著三焦經逐漸往下拍打至右手腕處;拍打完後再換左手,每次5至10分鐘。可於特定痛點處加強拍打或加以按摩,以協助經絡疏通。此外,透過聆聽音樂、閱讀書籍、做瑜伽來放鬆身心,且盡可能於晚上11點前就寢,都是保養三焦經的好方法。
脾臟為免疫器官與儲存想法的部位,負責輸送養分至血液內,以及管理心智思考的品質。與脾經失調的相關症狀相當多,包括腹脹、食慾不振、肝炎、異常出血、經期失調、腹瀉、胃脹氣、膝蓋或大腿處僵硬或腫脹、舌根疼痛等。劇中,詹老師(陸弈靜飾演)與子女的溝通不良只是表面上的問題,實際上,如同天意師父所言:詹老師的自身憂思過多,無法與外在他人有效分享其想法,而導致脾經不通。保養脾經的方式,可將腿盤成「4」字形,手握空拳,以掌指關節,從膝關節順著小腿內側,由上至下敲打至踝關節,力道適中即可,每側敲打約10分鐘;此方式能幫助血液循環,預防及治療疾病。
關係/心理的療癒
張琪與母親:伴侶觀念的代間傳遞、完美主義、非理性信念
張琪是位心理師,她在諮商室能夠同理並協助案主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位功能良好的助人工作者;然而,張琪卻與母親顏玉梅有著看不見的隔閡:每次張琪想與母親討論事情,但母親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因此兩人言談常缺乏交集,不然就是以冗長的沉默代替交談。直到母親罹患癌症末期過世,張琪回到家中,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封生父生前給母親的信,信中表達生父對張琪母女的愧疚。後來張琪去給天意推拿到一半,瞬間淚眼婆娑,抱頭痛哭,才明白母親這些年內心隱忍了許多無法言說的傷痛;也就在這一刻,張琪才與母親在心理上真正地達成和解,並逐漸釋懷。
劇中有兩段劇情相當值得討論:一是母親期待張琪能早點成家,並認為張琪受到他當初離婚的影響甚大,所以遲遲不願成家;但張琪卻當面強烈反駁母親,認為母親亂套因果關係。然而,若以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張琪可能深受母親婚姻的影響,而與就讀研究所時認識的學長,也是醫院兒童心智科權威的莊子銘醫師(馬志翔飾)發生婚外情。家庭治療中提到「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一詞,是指在家庭成形與發展的歷程中,上一代會有意或無意傳遞其價值觀、信念、行為規範與情感的互動經驗至下一代,使下一代出現與上一代相類似的價值觀、信念、行為規範與情感互動模式。包文(Murray 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以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來解釋代間傳遞現象,並將家庭視為一個情緒單位,認為父母對子女的影響,與父母自身的經驗有關。換句話說,個人會在其各種重要關係中,複製從原生家庭習得的關係模式,並將類似的型態繼續傳遞給下一代。劇中,張琪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父母離婚,母女雙雙被父親拋棄,在缺乏父親的關愛下,可能便不自覺地影響到自己對終身伴侶的選擇。怎麼改變這種狀況呢?包文認為,只有藉由改變個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才能解決現存的家庭問題。
二是當張琪母親顏玉梅因癌症化療住院,張琪在病房幫母親削蘋果時,談起國一時某次期末考,母親因為張琪只考了95分而大罵張琪,認為張琪明明可以考滿分,為何只考了95分?在病床上的母親表示對此事毫無印象,張琪回應當時因父母剛離婚,母親每日以淚洗面;自己故意沒考滿分,是為了轉移母親的注意力。後來張琪在考試便從來沒拿過滿分,自己也發現:自己若沒考滿分,人際關係便會更好。張琪也認為,母親對離婚一事相當自責,也認定是讓女兒張琪變壞的原因。母親否認曾提過此事,並反問張琪講這些要幹嘛?張琪便向母親提出自己的分析:似乎自己每次都考滿分,母親才能認同,也才能藉此取得他人認同,而母親似乎也以相同標準要求自己。然而張琪表示,自己認為其實母女兩人都有95分,已經很厲害了。此番話一出,兩人在病房均哽咽到無言以對。其實,張琪母親的行為,可以用自我防衛機轉的補償作用、完美主義與非理性信念來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者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格可以區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系統。當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發生衝突時,焦慮(anxiety)便會產生。而為了因應焦慮與減輕壓力,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s)於是形成。自我防衛機轉通常在潛意識運作,且均有否認與扭曲現實的特性。自我防衛機轉的方式相當多,其中的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是指對個人所察覺到的弱點加以偽裝,或發展某些正向特質,來彌補自身的缺陷。作家李欣頻在《原生家庭木馬快篩》一書中也提到:個人缺乏自信與自我存在感,或許是因為父母一心想打造完美的下一代,來彌補自身的不完美,讓下一代的陰暗面無從消化。劇中,張琪母親顏玉梅,便可能是因為早年失婚,想彌補自己婚姻生活中的不完美,因而相當要求張琪學業成績上的表現,直到讓張琪無法承受而有所覺察。
完美主義(perfectiontism)是指個人要求完美的程度,也就是個人對自我設定較高的標準與要求,並為了達此標準而不斷努力。美國身心科醫師大衛.柏恩斯(David Burns)認為,完美主義者會使用下列三種扭曲的認知模式來解釋事件:
- 全有或全無思考(all-or-nothing thinking):又稱為二分法思考dichotomous thinking),也就是對錯誤反應過度,使完美主義者更擔心犯錯,認為犯錯便是全然失敗、全盤皆輸,而忽略掉對的、好的部分。
- 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指個人認定自己一定會搞砸事情,永遠無法做好,並傾向跳至教條式結論,也就是負面事件將永無休止地重複。劇中,顏玉梅與丈夫離婚,因此認定自己的婚姻失敗,也是位不夠格的母親。
- 「應該」的陳述(“should” statements):當完美主義者無法達成目標時,他們無法自我接納,而是會傾向使用如「我不應該搞砸的!我應該做得更好!我不能再這樣了!」之類的自我批判反芻思考(self-critical rumination),產生挫折感與內疚感,進而導致憂鬱與不切實際地負面自我形象(unrealistically negative self-image)。劇中,顏玉梅為張琪設定的過高的學業成績標準,不斷要求張琪考滿分,卻反而影響與張琪的關係,也可能是讓自己陷入情緒困擾,進而讓身體生病得癌症的原因。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簡稱CT)的創始者亞倫‧貝克(Aaron Beck)提出各種常見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即對事件的錯誤解讀),其中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是指一種不以任何理由使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像是每次出門必下雨,或是案主第二次諮商未到場,心理師便認定是自己表現不好,讓案主不想來。劇中,顏玉梅認定是因為自己失婚,讓張琪產生終身不嫁的念頭。
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一詞由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REBT)的代表人物艾里斯(Albert Ellis)所提出,是指個人從重要他人或事件上習得的信念,透過自動暗示(autosuggestion)與自我複誦(self-repetition)主動強化,使個人將原本無害的事情,思考成嚴重的、負向的、毫無希望的結果,並產生痛苦、憤怒或無望等情緒。劇中,顏玉梅眼看張琪遲遲不成家,便在內心加以認定自己失婚一事對張琪有不良的影響,此種非理性信念便可能讓顏玉梅產生許多痛苦或悔恨交加的情緒,進而導致自身罹患癌症。理情行為治療者主張:非理性信念可透過被駁斥,直到不再被這些信念所控制,或將其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詹老師與子女:糾錯與昇華、認知扭曲的災難化
詹老師位於大腸的良性腫瘤經醫師建議,需進行切片化驗,原本都待在國外的子女因此返家探視;詹老師在與女兒互動時,一會兒嫌女兒不會切菜,沒先把蔥白排好;一會兒又發現女兒沒注意烹調流程表上註明的「無需加油」,而擅自在鍋內放油;隨後又批評女兒要醃漬20分鐘卻沒設鬧鐘,流程表上明明寫得很清楚,卻老是學不會,便一把推開正在做菜的女兒,自己親自披掛上陣;女兒忍不住回了一句:「阿就做菜有必要這樣嗎?什麼都要SOP!」詹老師在這段劇情中,完全展現了一位老師擅於「糾錯」的風範,也讓詹老師與子女的關係相當緊張。在作家李欣頻《原生家庭木馬快篩》一書中,也分享了類似的案例:好友A目前為老師,經常埋怨老公的生活習慣,也很愛對老公碎念,有時亦會指正同事與抱怨婆婆。李欣頻認為:因為A小時候常被糾正,長大後便轉向糾正他人,以奪回控制權;因此李欣頻建議,A必須中止老師的糾錯模組,停止繼續糾正老公,否則在不斷接受A的負面能量之下,久而久之亦會開始攻擊自己。
精神分析學派提到許多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s),其中的昇華(sublimation)是指把性或攻擊能量重新導向創作行為的結果;像是把性衝動化為文字寫成情愛小說,或是將攻擊衝動透過體育活動來表現,把這些能量導向相對健康的方式來表達,甚至能因此獲得獎賞。此處,詹老師若是將焦點轉向與家人分享食譜,或許可讓家庭氣氛有所緩和;行有餘力的話,甚至可以考慮開個部落格或臉書粉絲專頁,將食譜給分享網友,或許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劇中的詹老師隨後又提到:不曉得今天吃的這頓飯是否為最後一餐?女兒又忍不住回了詹老師一句:「媽,妳想太多了啦!」詹老師沉默了一下,回了女兒:「對啦,我想太多!我想太多!」之後兒女便一陣沉默。這段劇情亦可用前述的認知扭曲來解釋:當詹老師認定自己的腫瘤需要開刀,有可能是惡性時,便產生了所謂的災難化(catastrophizing),也就是個人將自己所重視的某件事誇大不良的後果,以至於讓自己相當擔心受怕。詹老師後來再次去天堂找天意推拿,也提及雖然醫生說只是開幾個小洞,但自己對於開刀一事,內心其實還是很害怕。認知治療學派認為,個人的認知扭曲若經常發生,便可能形成心理的沮喪或疾患。
暗黑女王歌手LETO:依賴高跟鞋、助理與缺乏自信→冒牌者症候群
女歌手LETO(孫可芳飾演)因為在進行網路直播時,不慎扭傷腳踝;在宇宙介紹之下,便到了天堂找天意推拿。天意邊推拿邊向LETO解釋:心經不通便會顯得心力不足、缺乏自信、害怕改變,同時也點醒LETO過於依賴高跟鞋與助理。若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LETO可能是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簡稱IP)的一員。這個名詞起源於1978年,當時美國臨床心理學家Pauline Rose Clance與Suzanne Imes首度提出冒牌者現象(imposter phenomenon)一詞,是指一種個人認為自己算不上成功,也認定自己的能力與才智均不夠好的狀態。他們在研究中訪問了150位高成就的女性,其中囊括了學生與專業人士,結果發現:雖然這些人有了學位、測驗分數偏高,同事與長官亦相當推崇與讚賞,然而這些人並不認為自己是成功者,而覺得自己是個冒牌貨。因冒牌者的念頭只在特定狀況下出現,故嚴格來說,冒牌者症候群並非是一種症候群。冒牌者症候群所造成的傷害相當大:除了在外在行為、生理健康與情緒上有負面影響之外,亦會造成低自尊與缺乏自信,且會長時間影響職場生活,降低個人專業適應能力。劇中,LETO扭傷腳踝後,不斷向助理提到自己方才的直播是否笑太多、或是擔心粉絲認為自己真的不夠暗黑,以及之後找天意推拿時,提到高跟鞋是自己的招牌,且填寫表格時,又不斷詢問身旁助理的意見,在在均顯示出其患得患失與缺乏自信的表現。
心靈的療癒
心靈的傷,身體會知道:《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與身心靈的療癒
這部戲第一集的標題是「心靈的傷,身體會知道」。而有一本與本劇第一集名稱類似的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作者貝塞爾‧范德寇醫師(Bessel van der Kolk, MD)在該書中提到:大腦、心靈與身體,都是為了在社會系統中合作而設計,這不僅是人類最強大的生存策略,也是人類成功的關鍵;然而,這也正是多數精神問題中崩潰瓦解的部分。作者認為,在處理創傷時,處理的其實是創傷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印痕,而復原的關鍵,便是運用腦部本身的神經可塑性,讓倖存者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並在最終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作者用在當事人身上的各種新療法,包括以瑜伽來調節身體過度喚起、以正念幫助自我覺察、以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來重整記憶、以神經回饋來重設大腦迴路,還有以自我領導、建構、劇場等方式來重建跟自己以及跟別人的連結。劇中,天意透過推拿,協助當事人進行自我覺察,並處理他們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創傷印記,藉以療癒身體與心理的創傷;小綠(王真琳飾演)原本只是一位在劇場打工的小妹,因為中途要拿麥克風上台不慎摔傷,卻「無心插柳柳成蔭」,經過新戲試鏡後,被擔任舞台劇導演的德瑞克(陳家逵飾演)選為劇團女主角參與演出,透過劇場表演的方式,療癒了所有觀眾的心靈。
靈氣:概論、學習經驗漫談與推薦書籍
天意師父推拿的手法,一開始讓我想到的便是靈氣(Reiki)。靈氣一詞源自於日文,是一種能夠滋養宇宙中所有生命體(含人類與動植物)的自然能量,屬於一種能量醫學與替代療法。靈氣的歷史,可追溯至數千年的西藏;後來在19世紀時,由日本人臼井甕男將其發揚並公開教導,之後便流傳至世界各地,也陸續產生不同派別。靈氣的治療方式為徒手按壓,也是它最大的特色。儘管某些研究與軼事證據指出,靈氣可提高當事人的舒適度並促進癒合,對於身體、心理與靈性成長上均有幫助,但科學上尚未證明只靠靈氣便能有效治療癌症;因此,靈氣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癌症治療,當事人應將靈氣視為癌症治療計劃的一部分。
大約10年前,我曾向Akash學習過臼井靈氣一階,不過後來因為碩士論文的進度嚴重落後,便沒再接觸。與靈氣相關的書籍在市面上相當多,不過有些目前已絕版。個人推薦的書單可點此連結前往觀看,另外再加上一些最近出版的書籍,供大家參考;大家若對靈氣相關議題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自行找來閱讀。
人智醫學:身、心、靈的療癒
英國家庭醫學科醫師Michael Evens與自由文字工作者Iain Rodger合著的《找回自己內在的醫生:身、心、靈的療癒 人智醫學概論》(Healing for Body, Soul and Spirit: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sophic Medicine)一書中提到:雖然主流醫學的醫學基礎相當先進,卻無法全盤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而替代醫學探索主流醫學缺失時,設法讓時光倒流,卻易忽略以科學研究醫學的進展;因此,延伸主流醫學,並同時考量靈性與物質層面的人智醫學(Anthroposophic Medicine)便應運而生。人智醫學一詞,由希臘文的anthropos與sophia衍生而來,是一種靈性科學,能延伸並擴張科學的知識與研究基礎。人智醫學主要目的,在讓當事人產生內在的自然療癒力量,以維護物質體,並對抗衰老過程。人智醫學主張人有四大元素,即物質身(physical body,即肉眼所見的物質層面)、以太身(etheric body,即一種非物質性的形塑力量,會影響人體的營養與發育)、星辰身(astral body,即人類對環境的覺知,在神經系統特別活躍)與靈性核心〔spiritual core,或稱為吾/自我(ego),即認知自身的意識,也就是自我覺察(self-aware),並擁有從內在改變自己的能力,在肌肉與血液的表現更加明顯〕,這四大元素相互聯繫成為一個整體;治療人的整體則要關注四大層次:即物質身體、生命、心魂(soul)與靈性(spirit)。劇中,天意除了對推拿的知識很有一套之外,平日也會進行打坐與冥想,打底的功夫十分了得;天意在教導宇宙的過程,基本功也很紮實:包括要宇宙摺毛巾時,以身體的力量壓住毛巾,來感受推拿的手位與力道,順便練習「站樁」半小時以打好底氣;此外,也要宇宙擰毛巾時使用陰力,還要閉上眼睛去感受。無論是打坐冥想、站樁、摺毛巾與擰毛巾的功夫,以及跟大自然的接觸,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相當不錯的自我覺察方式。若從人智醫學的角度來看天意的推拿,天意所做的不只是推拿,更是一種從身體、心理與靈性三大層面進行的療癒方式。
結語
最後再把這篇文章的重點摘錄於下:
- 身體的療癒:人體的經絡共有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其中任脈與督脈屬於奇經八脈的其中二脈,而劇中提到的心包經、三焦經、脾經……等等,則是屬於十二正經。心包經、三焦經、脾經各有不同的作用與保養方式。
- 關係/心理的療癒:此處針對張琪與母親的關係、詹老師與子女的關係,以及暗黑女王歌手LETO三大部分來討論。其中張琪對自己終身伴侶的選擇可能深受母親婚姻的影響,與家庭治療中的「代間傳遞」有關;顏玉梅要求張琪學業成績的行為,可以用自我防衛機轉的補償作用、完美主義與非理性信念來解釋。詹老師本身擅於糾錯,造成與子女的關係緊張;認知扭曲的災難化,則可能讓詹老師對入院開刀切片化驗腫瘤一事感到擔心與害怕。女歌手LETO長期視高跟鞋為一種身分象徵、且大小事過於倚賴助理,此種缺乏自信的表現,可能是受冒牌者症候群的影響。
- 心靈的療癒:與本劇第一集標題類似的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提到:大腦、心靈與身體,都是為了在社會系統中合作而設計;該書作者運用各種新療法,處理創傷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印痕。劇中,天意與小綠分別運用不同的方式,療癒了客人或觀眾的身心靈。天意師父推拿的手法,則讓我聯想到靈氣療法。人智醫學能讓當事人產生內在的自然療癒力量,以維護物質體,並對抗衰老過程;此外,人智醫學認為,人的四大元素相互聯繫成為一個整體;治療人的整體則要關注四大層次。以心理諮商的角度而言,無論是打坐冥想、站樁、摺毛巾與擰毛巾的功夫,以及跟大自然的接觸,均屬於自我覺察的方式;以人智醫學來看,天意所進行的推拿,其實是一種從身體、心理與靈性三大層面進行的療癒方式。
當個人經歷過某些事,身體表面的傷疤也許能痊癒,但在內心可能會不自覺地留下看不見的傷疤;傷疤不一定能好完全,但或許能讓它轉化為一段獨一無二且回味無窮的記憶!
參考資料
王宇謙(2021年8月25日)。靈氣如何幫助癌症患者。棄緣得止靈氣研習中心。https://www.reiki.com.tw/news/249/
李欣頻(2022)。原生家庭木馬快篩:三步驟解鎖並拋棄繼承家族負向印記。方智。
艾蜜莉(2020年2月22日)。疏通脾經強化免疫!跟著十二經絡來養生【巳時-脾經篇】。Heho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69640
艾蜜莉(2020年4月29日)。強健心肺治失眠!跟著十二經絡來養生【戌時-心包經篇】。Heho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79854
艾蜜莉(2020年5月8日)。穩定情緒、調節內分泌!跟著十二經絡來養生【亥時-三焦經篇】。Heho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81347
胡展誥(2017年7月29日)。保持思考的彈性,屏除「非理性信念」——在黑與白之間探索灰色地帶。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3995
廖秀茸(2006)。婚姻穩定度之代間傳遞及其解釋路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a6t5s
郭玟秀(2020)。大專生正負向完美主義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以樂觀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jpybc
鄒于萱(2021)。自我控制與恆毅力在完美主義與落差間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心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aq4qe
Burns, D. D. (1980). 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defeat. Psychology Today, 14(6), 34-52.
Corey, G.(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 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四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6年)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247. https://doi.org/10.1037/h0086006
Dale, C.(2014)。精微體:人體能量解剖全書(韓沁林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9年)
Evens, M. & Rodger, I.(2016)。找回自己內在的醫生:身、心、靈的療癒 人智醫學概論(許姿妙譯)。人智。(原著出版於1992年)
Hibberd, J.(2019)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陳松筠譯)。商周出版。(原著出版於2019年)
Sharf, R. S.(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譯,二版)。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3年)
van der Kolk, B. A.(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劉思潔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於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