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工作與休息平衡的重要性

by Jian De
0 留言

大家在工作之餘,會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呢?是在家耍廢、追劇、打遊戲?跟朋友聚餐?去戶外走走?還是看書充實自己? 透過三位臨床心理師黃天豪、吳家碩和蘇益賢的視角,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休息」這件事的重要性。以下依序說明書籍的大致內容,並摘錄書中的重點與金句,最後是個人的簡短感評。

▲《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紙本書電子書封面。【照片來源:以手機自行拍攝並以Canva後製】

書籍內容簡介

這本書從「 三力架構 」(即體力 、腦力與心力)出發,以八篇不同的小故事,包括忙碌於工作的科技業小主管、面對大考「過度努力」的高三生、在廣告業工作十多年後東漂的民宿主人、常運動受傷的新創公司工作者、睡覺常做夢的部門主管、從編輯轉換身分而工作量大增的小編、想成為一百分父母的新手家長、受死亡焦慮困擾並影響睡眠品質的退休主管,來說明在現代社會各行各業中的人士,如何從繁忙的工作裡,獲得充足休息的可能解方。

本書重點與金句

任何生活上的變動,需要處理或花費能量去面對時,都可能引發自己的情緒。心力是種能量,讓人們心有力且力很足地去行動。然而,心力耗損卻會換來情緒累積;若持續過久未疏通,導致心力用光、情緒太滿,便需恢復心力,以迎接後續挑戰。 -p.44

三個小休息法/三小休息法: -p.53~54
第一個小休息
時間長度:每日半小時
時機:白天午休與夜晚空檔
休息項目:午睡或休息、短時間的轉換活動(看書、聽音樂)、放鬆訓練(腹式呼吸、漸進肌肉放鬆、冥想)
第二個小休息
時間長度:每週約三小時
時機:休假日的半日空檔
休息項目:轉換活動(戶外踏青、看電影、看展覽)、人際交流(與朋友聚餐)
第三個小休息
時間長度:每季以天為單位
時機:安排休假或利用連假
休息項目:旅行、連續幾日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熬夜唸書最不划算,不但沒有好好休息,原本要記憶的內容也常無法貯存至大腦。 -p.77

睡眠是無法犧牲掉的休息過程;唯有讓自己睡飽,才能讓努力學到的知識根植於腦海中。 -p.79

正念並非是正向思考,而是指全然專注於所處的當下,一刻接著一刻。 -p.107

此刻,在民宿大廳,我和阿德一同活在這個獨特的當下:暫時拋卻「要做些什麼」的急迫,專心品味此時此刻,細膩地去感受、看見、聽聞只存在於當下的豐富經驗。 -p.109

很多事情我們以為已經過去了,然而,或許他們還在潛意識當中影響我們。 -p.128

每個人的「活力」包含三大部分:體力腦力心力。想透過運動加以提升的部份,便是指體力;人們每天會透過腦力來處理各種訊息和思考,在上班專心工作時會有所消耗;當我們面對壓力情緒時,心力就會受到影響。 -p.129

認識自己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p.134

一面適合自己的好鏡子,能如實呈現出自己目前的優點與缺點,不誇大亦不扭曲。生命當中最值得經營的友情,或許就是能夠很坦誠地給予意見和回饋,偶爾對你挖苦和諷刺,卻也不吝於讚美你。 -p.137~138

睡眠驅力是指讓一個人想要睡覺的感覺,會受體內各種不同賀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的調節,以及清醒時間和清醒時的活動量所影響。累積足夠的睡眠驅力最簡單的兩大方式,便是「運動」以及「避免白天時過多的補眠/休息/睡眠」,讓睡眠驅力得以貯存,在晚上時更好入睡。 -p.162~163

研究夢的學者提出一項假設:夢對人類具有「療癒」作用,我們可以將夢看作是自己的「夜間療癒師」。作夢時,夢在處理我們內在的負面情緒,但它會不經意地投射在大腦的表層,被我們發現之後,就稱為夢。 -p.171

心理學家希爾(Clara Hill)提出夢的解析三大步驟:善用想像力、「逆向工程」 -p.171~174
探索:需具備「類比/抽取象徵」的能力;意即將夢境與生活擺在一起,看出其中的關聯或相似性。
洞察:需具備「解讀/賦予意義」的能力;意即看穿事物的表面,找出潛藏訊息。
行動:需具備「想像組合元素」的能力;意即將事物的結果在心智中重新組合改變。

工作時或許很辛苦,但若我們認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具有某種意義,便能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p.206

日照除了提醒我們目前是白天之外,對於大腦而言,亦有將睡眠循環結束的功能,從而啟動我們一整天的生活作息。 -p.228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身為照顧者的母親,不妨開始練習「失職」,意即逐漸降低配合孩子的程度;透過這種適當且循序漸進的教養方式,讓孩子開始慢慢適應外在環境,而不會固著於「我是老大」的想法中。 -p.236

媽媽也是人,若是偶爾犯錯,不需在內心給自己製造更多壓力。 -p.237

當自己愈害怕和擔心,就會更焦慮,進而影響睡眠;相反地,若坦然面對當下失眠的事實,並接受此狀態,焦慮反而會開始降低,睡意便會自然襲來。 -p.254

直視死亡,理解死亡焦慮,可以為人生帶來更多意義。 -p.265

心得點評

雖然書中所提出的解方不一定能對應到所有族群,但三位心理師作者透過各式圖表與檢核,讓讀者能快速了解並吸收相關知識,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充足休息方式,相當值得一讀。此外,死亡雖然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議題,但傳統上均相當避諱提及此議題。學習如何真正過生活,活在當下,把每一天當作人生最後一天來過,或許是另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

你也許會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