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是完形治療(gastalt therapy)的創始者之一波爾斯(Fritz Perls)的冥誕,以下就帶大家來看看他的生平簡介與貢獻;文末並針對波爾斯的生平與貢獻,提出我個人的一些感想。
生平
波爾斯(Fritz Perls)的本名是佛德列克‧所羅門‧波爾斯(Friedrick Saloman Perls),於1893年7月8日出生在柏林近郊的猶太區,在家中排行老么。小時候成績常在班上名列前茅;但10歲之後,他與父母及學校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他不僅會偷父親的東西,也常引發家庭糾紛;甚至就讀中學時,還因成績不佳被學校退學。打零工一陣子之後,他進入另一間校風相對自由的中學就讀,並遇上德意志劇院的導演雷哈特(Max Reinhardt),跟隨他學戲劇;此後與母親的關係重歸於好,成績也開始突飛猛進。以中學第一名畢業後,他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就讀,期間因一次大戰被國家徵召上戰場擔任醫官,學業一度停頓;戰後他繼續完成學業,於1920年畢業,取得醫師資格。
波爾斯一開始至柏林軍醫院擔任神經科暨精神科醫師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的助手,並深受其完形心理學看待病人觀點的影響。隨後他決定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其中精神分析學家荷妮(Karen Horney)她的創新精神與對正統精神分析的質疑,以及另一位分析師芮克(Wilhelm Reich)對肢體語言的認識,對他日後發展完形治療均產生相當重大的影響。1926年,波爾斯在法蘭克福大學一場完形心理學的研討會上,與一位剛從心理系畢業的學生波斯娜(Lore Posner)邂逅,兩人隨即開始交往,於1929年8月23日結婚,婚後育有一兒一女;這位波斯娜就是完形治療另一位創始者蘿拉‧波爾斯(Laura Perls)。1933年3月下旬,因納粹興起,波爾斯一家人逃離德國,先前往荷蘭,於1934年又前往南非,於當地創立了精神分析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波爾斯決定離開南非前往美國紐約,並在紐約遇見另一位精神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佛洛姆的鼓勵之下,他留在紐約開設診所。隨後妻子蘿拉與兩名小孩於1947年秋天,亦搬至紐約與波爾斯同住。此時波爾斯開始接觸東方禪宗與心理劇,並將這兩者整合至其實務工作中。1951年,他與古德曼(Paul Goodman)、赫福林(Ralph Hefferline)共同合寫並出版《完形治療》一書;隨後不久,波爾斯夫婦兩人共同創辦紐約完形中心(Gestalt Institute of New York);三年後(1954年),波爾斯夫婦與古德曼、佛朗(Isadore From)共同創辦克利夫蘭完形中心(Gestalt Institute of Cleveland)。1956年,波爾斯因被診斷出罹患心臟疾病,加上與古德曼和蘿拉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對紐約的工作環境感到失望,便搬至邁阿密居住;此後,夫妻兩人便分居兩地。
1962年,他在工作上開始感到疲乏,因此開始周遊世界各地;1963年返國後,受邀至加州的伊沙蘭中心(Esalen Institute)出席一場以肢體療法為主題的會議;1964年,他搬至該中心,成為完形治療的常駐訓練師;5年後(1969年)他離開該中心,並搬至加拿大溫哥華島上的柯維珊湖(Cowichan Lake)畔發展治療性社區。同一年(1969年)底,波爾斯出版了個人自傳《進出垃圾桶》(In and Out of the Garbage Pail);當時他仍馬不停蹄地四處巡迴推廣完形治療,身體健康每況愈下。1970年3月14日,波爾斯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壽77歲。
主要貢獻與完形治療的重要原則
波爾斯對心理諮商與治療最大的貢獻,便是創立了完形治療。此治療法有幾項重要原則:
- 整體觀(holism):所有的本質(nature)被視為統整且一致,而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
- 場地理論(field theory):由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提出,他認為人類的心理與行為表現會隨自身與環境條件的變化而產生改變。波爾斯進一步指出:個人行為只有從其與環境相互依賴的角度,亦即從其環境與脈絡整體來看才有可能了解。
- 影像形成歷程(figure-formation process):個人如何在極短時間內組織環境經驗,從環境的背景中,來呈現出吸引個人注意與興趣的焦點歷程。例如:假設有個人站在遠方,因距離較遠我們無法看清楚,只能大概看到他大致的樣貌;若再靠近一點,可能便能夠看清其臉孔與動作。
- 有機體的自我調整(organismic self-regulation):當原有的平衡被浮現的欲望知覺或興趣所影響而有所變化時,有機體(即個人)會盡可能以自身擁有的能力與環境資源進行自我調整,透過採取行動與進行接觸以重回平衡狀態,或達到成長與改變。
人物點評與感想
雖然波爾斯早年與家人(尤其是父親)的關係不佳,所幸後來未影響其進入醫學院就讀;因為受到戈德斯坦與芮克等人的影響,讓他逐步建立一套與精神分析迥異的理論。波爾斯的治療風格偏向強烈面質與戲劇化,亦被批判曾與案主有性接觸,違反職業倫理;而完形治療也被批判是一系列的練習或技巧所架構而成。儘管如此,波爾斯對精神分析提出反動的革命性想法,至今已廣泛被接受;此外,波爾斯不僅對人本心理治療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如有機體的整體性),亦將身體與心理治療結合,其領先時代潮流的精神,是許多學派難以望其項背的!
參考資料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臺灣東華書局。
Clarkson, P., & Mackewn, J.(2000)。波爾斯:完形治療之父(張嘉莉譯)。生命潛能。(原著出版於1993年)
Corey, G.(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 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四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6年)
Sharf, R. S.(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譯,二版)。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