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陰影》Part 4:思想共通原型

by Jian De
0 留言

【延伸閱讀:本書前言第一章第二章情感原型的前三個原型

▲《情緒陰影》第三章之思想共通原型:受害者。左為電子書部份內文,中為《情緒陰影.原型56心靈互動卡》之破壞分子原型牌卡,右為實體書部份內文。(圖片來源:自行以手機拍攝)

進入第三章思想原型。其中的思想共通原型是破壞分子原型(saboteur)。談到破壞分子,不知道大家會想到什麼?我雖然從小做事大多循規蹈矩,可以說是師長眼中的乖乖牌;然而,自從上了大學進入英語系就讀之後,或許是學業與人際方面都遭受到一些挫折,個性開始變得不太合群與自卑。當時的我,曾經在腦中浮現要在學校進行一些破壞性舉動的念頭,也差一點要動手做。所幸當時學校的系主任對我相當寬容,再加上後來在校內的學生輔導中心遇到一位還不錯的諮商心理師:在接受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這位諮商心理師以相當真誠的態度,陪伴我走過那段人生相當黑暗的歷程;而這位諮商心理師本身是從北部某大學英美文學系畢業,就讀研究所時轉換領域,至北部另一所大學心理系碩士班的諮商組就讀。這位諮商心理師的經歷,也激勵我往心理諮商這一行發展。後來經過兩年的奮鬥,或許也伴隨一些好運氣,於2009年以同等學力考上東華大學諮臨系的碩士班;其實我內心相當感謝這位諮商心理師。因此,後來至東華大學就讀碩士班期間,以及後來考心理師證照與找工作時,雖然亦遭遇不少風波與挫折,差點又無法順利畢業,但我內心始終記得接受這位諮商心理師個別諮商期間所帶給我的鼓勵與支持。

之所以會提到這段經歷,跟書中提到的光明面與陰影面有關。我後來能逐漸走出人生中的陰影,便是因為能誠實面對內心的自卑,找到一種不再自我設限的方法,而目前從事網路自由工作者,也是讓我能展現自身實力的最好方式;相反地,之前陷在陰影中時,個性不僅較易壓抑,也較易對環境有所抱怨。書中提到「洋蔥般的存在」,其實在完形治療中也會提到。完形治療的創始者波爾斯(Fritz Perls)認為,個人若要達到心理成熟,必須剝開神經症候上阻礙個人成長的五大層面:

第一層是虛偽(phony):個人以刻板與不坦承的方式跟他人應對,玩弄心機,在各種角色扮演中迷失自我。
第二層是恐懼(phobic):個人覺察到自己無法認同的特質,卻因感到痛苦而拒絕接受真實自我的出現,限制了自我探索與發展的機會。
第三層是僵滯(impasse):是指個人邁向成熟歷程中的一個停滯點;自認本身無法幫助自己或缺乏能力去面對,而產生死寂感。
第四層是內爆(implosive):為達到坦承自我的必經階段,個人與內在真實的自我接觸,揭開自我防衛,但可能不太處理情感。
第五層是外爆(explosive):個人變得真實且有能力經驗,並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德國作家鈞特.葛拉斯(Gunter Grass)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在2006年8月出版的回憶錄《剝洋蔥》中提到:「回憶就像剝洋蔥。剝洋蔥的時候你一片片剝,過程總是讓人掉淚,但是剝到核心,才知道是空的。」為什麼是空的呢?因為葛拉斯認為:人會選擇性地記得美好,忘記醜陋。不過,不管是空的也好,還是蓄勢待發的叛逆也好,其實都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這會讓個人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只能以隱晦且具破壞性的方式展現,成為自己走向成功與光明的阻礙。

阿強的例子,會讓我想到一些社會上的正義魔人與檢舉達人:他們只顧著抓他人的違規,靠檢舉賺取獎金與自以為是的名聲,卻忽略了自己。儘管如此,揭弊與吹哨者的角色在社會上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新冠肺炎爆發初期,若不是李文亮醫師提醒同行應對新冠病毒多所留意,中國的疫情可能會更加嚴重。此外,民國101年,時任新竹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技師的戴立紳先生,因舉報長官「公費私用」的貪瀆惡習,原本是出於良心、正義感做的好事,卻因揭弊身分未受適當的保護,被同事嘲笑為「抓耙仔」不說,甚至遭受上司找來「師傅」在他辦公室的位子後置放驅鬼神像、同事在他車上灑冥紙等職場霸凌。「做好心」的後果,雖然因為揭弊獲得免刑,但卻因為《公務人員任用法》,最終換來民國105年被免職,且終身不得再錄用為公務員的處分。2019年10月30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針對《公益揭弊者保護法》舉行記者會,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教授林志潔在記者會中提醒:揭弊者的存在極其必要,因為一位揭弊者可以節省政府極多預算,甚至可能避免重大交通事故、食安問題,並應鼓勵公部門人員不要因為擔心失去工作而不敢揭弊。

小柔偷竊行為的例子,倒是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齣韓劇《醫生們》:劇中的女主角劉慧靜就讀高中時,曾經到唱片行偷竊失風過;時任班導的洪智弘老師後知後覺,還因此被劉慧靜狠摔了一下。就劇情的鋪陳來推論,劉慧靜是因為小時候不受父親與繼母的疼愛,得不到家人的溫暖,而開始對自己、他人與世界懷有敵意,產生憎惡感。遇到這種狀況發生,有什麼解方呢?書中提到個人要去擁抱感到自卑的、被否定的自我,學習疼愛自己一路走來的辛苦;這可以對應到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概念。自我疼惜一詞,由美國德州奧斯丁大學人類發展與文化學院副教授克莉絲汀‧娜芙博士(Kristin Neff, PhD)所提出;簡單來說,就是在自己最需要時,像對待好友一樣關愛自己,包括三大核心:

1.善待自己:犯錯或失敗時,以鼓勵、支持與保護自己代替批判與數落;能給自己溫暖,並無條件接受自己,而非攻擊、嘲諷自己。
2.人類的共同經驗:體認到每個人都會失敗與犯錯,並認清人生充滿苦難;此時,每個痛苦時刻便能與他人連結,不再覺得自己孤單承受一切。
3.正念:以平衡清晰的態度覺察當下經驗,且不抗拒逃避,與痛苦共存,因此能以更客觀、更具智慧的角度來看待自己與人生。

雖然破壞分子的黑暗面有強烈的破壞性衝動,但個人若能有所覺察並真實面對,相信生命便能有所突破,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

參考資料

美國之音(2021年12月31日)。中國仁醫李文亮吹哨兩週年,上萬網民留言懷念:李醫生新年快樂,我們會永遠記得你!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4128088
黃傲晴(2019-10-19)。【投書】「做對的事」,反而葬送一生?我們需要「揭弊者保護法」的理由。獨立評論@天下。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8621
游芙雅(2021年9月19日)。職場多巴胺》用自我疼惜帶領自己養成新習慣。新頭殼。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9-19/638952
Neff, K., Germer, C.(2021)。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運用正念,找回對生命的熱情、接受不完美和無條件愛人(李玉信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18年)
Perls, F. S. (1969b). Gestalt therapy verbatim. Real People Press.
Perls, F. S. (1969c). In and out of the garbage pail. Real People Press.
Perls, F. S. (1970). Four lectures. In J. Fagan & I. L. Shepherd (Eds.), Gestalt therapy now (pp. 14–38).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harf, R. S.(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譯,二版)。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3年)
spag*(2004年11月20日)。完形治療法。https://mypaper.pchome.com.tw/spag/post/1242518399
TAB(2013年1月22日)。諮商重點筆記-Perls完形治療。https://tkb1234.pixnet.net/blog/post/301890313

延伸閱讀

Part 1:導讀與前言
Part 2:第一章
Part 3:情感原型
Part 4:思想共通原型

你也許會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