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陰影》Part 3:情感原型

by Jian De
0 留言

【本書心得系列文:導讀與前言第一章第三章思想共通原型第四章行動共通原型第五章欲望共通原型與結語

情感共通原型:受害者

▲《情緒陰影》第二章之情感共通原型:受害者。左為實體書部份內文,中為《情緒陰影.原型56心靈互動卡》之受害者原型牌卡,右為電子書部份內文。(圖片來源:自行以手機拍攝)

書中引用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在《黑皮膚,白面具》一書的觀點,來說明渴望漂白是黑人被殖民時最扭曲的悲哀;於是,在黑人的無意識深處蒙上一層受害陰影,也就是弗朗茲.法農另一本著作《大地上的苦者》所談的主題。「拒絕當奴隸,主人才會消失」這句話,近期適逢五一勞動節,倒是讓我聯想到與勞資關係相關的議題:若是以相同句型來造句,可以推演出「拒絕不合理加班,慣老闆才會消失」。類似的觀點亦曾被提出,像是身心科醫師黃偉俐就曾在風傳媒的報導中指出,阿基師對於勞基法的相關發言不太恰當,亦缺乏同理心,並認為「雇主經營心態」才是過勞死的元凶。黃偉俐醫師主張,勞工除了應注意三高、心血管疾病外,腦部的精神疾病、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拿捏、適當紓解壓力的途徑均為民眾平常該注意的心理健康層面。此外,黃偉俐醫師也提到:若每位老闆都像阿基師、郭台銘一樣,期待員工能夠為他們賣力、超時工作,便是不健康的工作環境,也應予譴責(其實慣老闆的態度也是理情行為治療中非理性信念的展現)。資方要注意勞工的工作效率,作出人力上合理的安排;而合理的薪資跟工作環境,均屬於社會責任的一環,也該賦予資方更重的法律責任。因此,員工不僅要更加重視自己在職場上的身心健康,也應拒絕資方不合理的加班要求,才能避免慣老闆的出現。

第二,這句話也隱含著「撕下標籤」的意涵:像是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劇心得由此進)中,宋喬安在最後一集曾提到李大芝要自己想辦法撕掉標籤。這背後也許意味著:唯有自行撕下標籤,才能夠不再顧慮他人眼光,勇敢做自己,過自己想要的新生活。

第三,種族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不易改變。美國歷史學家暨作家伊布拉.肯迪(Ibram X. Kendi)在《生而被標籤》一書中提到,1860年,美國參議員傑佛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出面反對補助黑人教育法案,並主張美國不是為了黑人,而是為了白人創建,黑白種族不平等的標籤從黑人誕生前便已被貼上。由此可見:美國的種族歧視根源由來已久,且此種傳統不易被打破或改變。雖然電影《奧斯卡的一天》與《幸福綠皮書》的劇情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在其中一窺黑人被白人歧視的狀況。《幸福綠皮書》為真人實事改編,其場景設定在1962年,當鋼琴家唐納.薛利〔Donald Walbridge Shirley,馬赫夏拉.阿里(Mahershala Ali)飾演〕博士至全美各州巡迴演奏時,因為自身黑人的身分,至北卡羅萊納州(State of North Carolina)演奏時,竟遇上無法使用演奏地點的室內廁所,必須走到室外松樹旁上廁所的窘境;後來在夜晚趕路時,途經密西西比州(State of Mississippi)某個日落城鎮,不巧遇上正在巡邏的白人員警刁難,與擔任其司機的東尼.瓦勒隆加〔Frank Anthony Vallelonga Sr.,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飾演〕一同被警方拘留,差點無法脫身。最後一場在阿拉巴馬州(State of Alabama)的演出,薛利甚至被主辦單位人員要求在更衣室用餐,而無法於演奏地點與白人一同用餐;薛利只能放棄演出,與司機瓦勒隆加一同另覓適當地點用餐。此外,2021年,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時,發生白人警察槍殺黑人的事件,造成美國人群起示威;此事件亦可反映出美國社會仍存在種族歧視的狀況。

延伸閱讀:《幸福綠皮書》:美國種族不平等與自我認同議題的探討

▲電影《幸福綠皮書》海報。(圖片來源:Line TV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廢除奴隸制的歷史:在2012年上映的電影《林肯》中,時任美國總統的林肯,因積極推動廢除奴隸制,而引發了南北戰爭;1865年1月31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修正法案,宣告廢除奴隸制;同年4月9日,南北戰爭結束;4月14日,林肯被槍殺身亡。繼任總統詹森於該年5月29日發布重建公告,其後又在兩次立法大會上修正原先禁止奴隸制的法條,改為「做為犯罪懲罰者例外」。雖然過程相當艱辛,但美國在廢除奴隸制上終於邁出一大步,也象徵著種族和諧的曙光開始出現。

緊接著書中提到又青與小萍的例子,類似的情節也在2006年上映的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電影金句)中出現:依照慣例,原本應由第一助理艾蜜莉(Emily)陪同米蘭達(Miranda)前去參與法國巴黎的秋季時裝周盛會,但米蘭達卻因艾蜜莉之前慈善晚會的表現失常,而臨時改變心意,改由擔任第二助理的安德莉亞(Andrea)陪同她前去。艾蜜莉出車禍後,在病床上從安德莉亞口中得知此事,不僅相當不悅,還當面將安德莉亞趕出病房。後來安德莉亞離職後,還親自打電話給艾蜜莉,表示將把從巴黎帶回來的所有衣服,全數轉送給艾蜜莉;艾蜜莉得知後並未拒絕,似乎已經對此事有所釋懷,心結也隨之化解。由此可知:安德莉亞並沒有因為之前艾蜜莉對她的態度惡劣,離職後就跟艾蜜莉斷絕聯繫,反而還透過贈送衣服的破冰方式,來化解兩人的心結;相對地,若艾蜜莉能及早覺察到自己內心的嫉妒與憤怒,或許能更快將兩人的關係解凍也說不定。

宥達的例子,在現今的就業市場上相當常見;我本身在研究所畢業後的工作找尋上,也曾耗費許多心力與跌跌撞撞過,目前也正在自由工作者的領域探索當中。著有《世界是平的》一書的美國財經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2013年在《紐約時報》發表過一篇觀點相當新穎的文章〈需要工作嗎?自己創造吧〉(Need a Job? Invent It)。他在文中表示,過去那種普通技術含量,卻能獲得高薪的工作已經消失:「在過去的世代,人們可以去『找』一份工作,但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們,必須去『創造』一份工作。」因此,與其去找一份工作,不如考慮換種方式,去「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這是我對宥達所面臨就業困境的看法。

情感潛在原型:霸凌者

▲《情緒陰影》第二章之情感共通原型:霸凌者。左為實體書部份內文,中為《情緒陰影.原型56心靈互動卡》之霸凌者原型牌卡,右為電子書部份內文。(圖片來源:自行以手機拍攝)

接下來是十二個情感潛在原型的介紹,此處先針對影響自我意象的原型,即霸凌者與英雄這兩個潛在原型作介紹。霸凌者原型是在考驗自身是否能從對他人怨懟的情緒中釋放,對應到的便是寬恕(forgiveness)的概念。美國心理學家埃弗雷特.沃辛頓(Everett Worthington)提倡的「REACH寬恕法」包括五大步驟,即Recall(回想)、Empathize(同理)、Altruistic Gift(利他)、Commit(承諾、放下)與Hold(堅持),相當適合運用在面對職場人際上的情緒困境:

步驟1:Recall(回想)是先回頭思考這個情緒是從何時開始,或是某個事件/行為後才開始感到不滿?此步驟目的在擺脫情緒,以理性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情緒發生的過程。
步驟2:Empathize(同理)則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去思考對方會做出這種行為、說出這句話、做出這種決定的可能原因,並試著寫下來,也許能從中找出體諒與釋懷的理由。
步驟3:Altruistic Gift(利他)是去思考自己在這段人際關係中,是否也曾做出令對方不快的事或不理智的行為?
步驟4:Commit(承諾、放下)是去回顧步驟1和2後,可察覺到自己過度執著於對方與這段人際關係,並體認到這些怨氣其實都毫無意義,甚至會影響到你在職場上的工作;唯有放下執著及這些情緒,職場工作才能不卡關。
步驟5:Hold(堅持)重複前四項步驟,以學會改變自身反應,與對方共處、不受影響,而非讓討厭的對方消失。

從「霸凌」延伸出的概念則是「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這在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也有類似的場景設定。修復式正義最大的功能是促進對話;雖然過程可能相當漫長、困難或折磨,但語言同時也具有療傷止痛的功能。嘗試透過對話理解對方的痛楚,讓所有人共同承擔,勝過於獨自面對。

至於北風與太陽的故事,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在2019年發表的〈北風與太陽〉一文中也提到類似概念:無論是北風、太陽,甚至許多科技與知識,其本身意義均為中性;而北風=冷冽=壓迫、太陽=溫暖=開放,其實是人們根據過往經驗所貼上的價值標籤。若無法隨時調整、與時俱進,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可能會導致極大風險。因此,周俊吉在文中認為:唯有透過認真思索與謹慎驗證,洞悉事物真實的本質,以安排合宜妥適的應退進對。也就是說:要體認任何外在人事物的本質,個人的思考不僅需謹慎以對,且需隨時因應外在變化而保持調整的彈性,而非以過往的價值判斷思考,才有辦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

情感潛在原型:英雄

▲《情緒陰影》第二章之情感共通原型:英雄。左為實體書部份內文,中為《情緒陰影.原型56心靈互動卡》之英雄原型牌卡,右為電子書部份內文。(圖片來源:自行以手機拍攝)

英雄的原型在電影或戲劇經常出現,相信大家均不陌生。書中提及,英雄的陰影面是「過度理想化自我,脫離現實人際關係」。什麼是理想化呢?「理想化」(idealization)原本是精神分析中一種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指的是將好的感覺投放到外界,藉以感覺擁有一個好的客體;「理想化」會經歷「分裂」的過程,因此只有「全好」或「全壞」感,而造成後續的扭曲。客體關係理論學者暨自體心理學之父寇哈特(Heinz Kohut)將「理想化」視為一個健康自然的過程,通常比鏡像(mirroring)稍晚出現,主要目標是讓自我特質有進一步發展,比較像是要去畫一幅自畫像。此外,「理想化」也類似「模仿」的過程:如同學畫的過程中,個人藉由「臨摹」大師作品,以培養欣賞的眼光與訓練技巧,等到技巧純熟之後,再去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英雄陰影面在文學上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訶德》:故事背景是描述一個早已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訶德是位窮困潦倒的鄉紳,對於騎士小說相當著迷,不但幻想自己是個騎士,也編織出屬於自己的騎士夢,並渴望去實踐它。這股「渴望」讓堂吉訶德鬧了不少笑話,無論他人如何勸阻,他都相當堅持自己的夢想;出門冒險三次,不僅到處闖禍,吃盡苦頭,還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各種荒誕行徑,直到堂吉訶德臨死前,他才幡然醒悟,從自己的幻想中醒過來。2021年在公視播出的《斯卡羅》,劇中由黃健瑋所飾演的總兵大人劉明燈,也相當符合典型的英雄陰影面。當然,結尾如同劉明燈在劇中所言,他的下場沒有堂吉訶德來得慘;不過貿然出兵部落,也讓他過程中吃了不少苦頭。

然而,個人懷抱的夢想,是否永遠沒有實踐的一天?這也倒未必。日本作家高部大問在《夢想勒索》一書中提出幾項擁抱夢想的方式,包括不要看得太遠、讓夢想落地生根、以及了解實現夢想並非終點。高部大問在該書第五章「讓夢想落地生根」中提到:若希望年輕人擁抱夢想,就不要妨礙其好奇心與熱忱;且不隨意胡亂評斷年輕人的喜好,並提供年輕人真正需要的支援。也就是說,讓個人能充分地探索自我的興趣,不任意評斷,且適度提供奧援,個人的夢想才有實現的機會。此外,《夢想勒索》一書中也提到:個人有夢想固然很好,但個人若沒有夢想,也能充實過活;其實生活中不一定要有夢想,社會應包容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想辦法打造出一個對年輕人有益,並充滿希望的社會,是大家努力的方向與目標。這本書對於夢想這件事有很獨到的見解,且提到許多與職涯發展相關的理論,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找來看看。

談到英雄,還會讓我想到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一書。書中整合並分析世界各地的神話與宗教故事,並據此提出三大幕一共17階段的英雄旅程。坎伯認為,「英雄的旅程」起源自人心深處,是人類較深層的集體無意識;它也是一種「原型」,涉及人們相當熟悉的基本問題,像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死後往那裡去?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明天會是什麼樣子?昨天到哪裡去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此外,「英雄的旅程」也是所有人的人生縮影,一種揭示人們如何度過生命/生活的變動、面對自己的失敗後,再繼續向前走的模型。

皓宜老師在書中提到她內心深處的特別英雄陶晶瑩,其實我也有XD:我內心深處的這位特別英雄,原本是一位在台大醫院服務的麻醉科醫師,後來離開醫界,成為專職作家。我在國小五年級時,第一次接觸到他的有聲書作品《在生命轉彎的地方》;後來上國中後,輾轉得知他開始主持廣播節目,便成為他主持的廣播節目《台北ZOO》和《飛碟晚餐:侯文詠時間》的忠實聽眾,也陸續閱讀他好幾部小說和散文作品,其中三部作品《大醫院小醫師》、《危險心靈》與《白色巨塔》還曾經改編成電視劇播出。後來長大之後,雖然我的求學生涯與就業過程沒有他來的順利,然而,他的文學作品與廣播節目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的確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之一。看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知道這位作家的身份了,他就是侯文詠。我覺得侯文詠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在演講和主持廣播節目中表現出的幽默風趣與機智反應,還有就是對一些主流價值觀的反思,這些或許都是日後我可以向他持續學習之處。

後續十個的情感潛在原型,日後有機會錄製Podcast和YouTube影片會再提到。下一篇的主題是思想共通原型,請大家期待~

參考資料

Campbell, J.(2020)。千面英雄:70年經典新編紀念版,從神話學心理學到好萊塢編劇王道(朱侃如譯)。漫遊者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
Friedman, T. L. (2013, March 30). Need a Job? Invent It.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3/03/31/opinion/sunday/friedman-need-a-job-invent-it.html
Joyce喬(2021年8月17日)。職場人際神救援!5步驟實施「REACH寬恕法」消化憤怒職場路更順遂。Workworks職場人。https://www.workworks.media/post/25480
Kendi, I. X.(2019)。生而被標籤:美國種族歧視思想的歷史溯源(張玉芬、張毓如、陳義仁譯)。馬可孛羅。(原著出版於2016年)
Lincalvino(2018年5月11日)。自戀系列之理想化(Idealization)。https://narcissusgarden.medium.com/%E8%87%AA%E6%88%80%E7%B3%BB%E5%88%97%E4%B9%8B-%E7%90%86%E6%83%B3%E5%8C%96-idealization-c0aa0cee46d0
中島輝(2021)。給自己按讚:1分鐘提升自我肯定感的33個技巧(藤紫譯)。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2020年)
周俊吉(2019年3月14日)。北風與太陽。遠見華人菁英論壇。https://gvlf.gvm.com.tw/article.html?id=59831
高部大問(2021)。夢想勒索:協助被「夢想」壓迫的年輕人,在絕望中找到前進的動力(葉廷昭譯)。真文化。(原著出版於2020年)
陳禹仁(2019年4月28日)。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修復式正義:給所有受傷的人,一點繼續下去的力氣。獨立評論@天下。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0/article/7997
蔡昀暻(2018年1月11日)。阿基師說體力不足才會過勞死?講幹話前,精神科醫師6個字揪出「過勞死」真兇。風傳媒。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4152

延伸閱讀

Part 1:導讀與前言
Part 2:第一章
Part 4:思想共通原型
Part 5:行動共通原型
Part 6:欲望共通原型、結語
以卡普曼戲劇三角解析《我們與惡的距離》
《幸福綠皮書》:美國種族不平等與自我認同議題的探討

你也許會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