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心得系列文:第一章、第二章情感原型的前三個原型、第三章思想共通原型、第四章行動共通原型、第五章欲望共通原型與結語】
今天帶大家閱讀的是許皓宜諮商心理師所寫的《情緒陰影》這本書。一開始會選擇這本書,有三個原因:其一是作者的高知名度(許皓宜真的很有名),其二是跟自己碩士班念心理諮商有所關聯。其三則是因為對榮格的學說感興趣。
讀一本書,通常會先看看書籍封面與封底的簡介,這樣大概就能瞭解這本書要講什麼主題。但小說比較例外,因為作者通常不希望讀者知道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因此封面僅會透露些微劇情,以避免影響讀者閱讀的樂趣。
本書的導讀由海苔熊撰寫。大家如果對心理諮商不陌生的話,對海苔熊應該也不陌生吧?我第一次知道海苔熊是收看公視的《大腦先生》節目,那時候就覺得他分析當事人的能力滿強的。後來上個月中去台北參加講座,很榮幸見到他本人,當然那場講座也給了我一些寫作上的靈感,所以之後才會有《魂囚西門》這篇觀劇心得的誕生。
海苔熊的導讀:我是誰、我此時像誰、我如何平衡
導讀的部分其實架構相當清楚,他分為三個部分來談:
第一步:我是誰?
這個問題不禁又讓我想起《魂囚西門》中瑪麗問自己的問題:我到底是誰?其實這是個大哉問,也是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之一,心理師通常會以此協助案主釐清自己。大家心裡或許會覺得奇怪: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就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就好了嗎?但哲學家會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說穿了,會問自己「我是誰」其實就是一種瞭解自己的方式,也就是心理諮商常在講的自我探索、自我覺察。不過海苔熊也提到,榮格的重點會放在「整合」,也就是「我」其實有很多面向,開心、難過與生氣,都會呈現不同的「我」,也就是這本書講的各種「原型」。
「原型」又是什麼呢?書的副標題也有提到「帶你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原型屬於內在層面,它無法從外在觀察到。Corey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是把原型解釋為「集體潛意識的內容」,而集體潛意識就是人類心靈最深層且無法被觸及的層面。所以「心靈最深層且無法被觸及的層面」,這到底是什麼?因為這本書的前言與第一章針對「原型」這個名詞有作解釋,這裡就先暫時賣個關子囉。
第二步:我此時像誰?
這段就是在講各種原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正與反、陰與陽都有可能,如同榮格所提到的Anima(男人中的女人)與Animus(女人中的男人),所以,海苔熊對於「我此時像誰?」下了一個比較簡單易懂的解釋,就是現在的我有哪些光明面與陰暗面。光明面其實也可以解釋為個人的「正向特質」,包括圓融、好央甲(台語)等等。但「正向特質」這個詞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又太抽象,所以海苔熊就把它解釋為自己的「生存之道」。
之後海苔熊舉的例子,就是那位愛給建議的同事,倒是讓我想到另外兩個諮商學派,也就是精神分析與完形治療,這兩個學派都有講到投射(projection)。當然,精神分析的投射是一種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講的是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慾望或衝動歸於他人身上。完形治療的投射則是當事人五種主要抗拒接觸方式的其中一種,也就是把部分自我排除掉的丟給外在,這時候很容易看到他人身上有一些自己也有,但被自己拒絕承認的特質。
記得四、五年前在東吳上修慧蘭老師的實務課程時,就有這方面的練習,那時候選到一個我真的非常不喜歡的特質,就是「龜毛」,而且重點是要扮演龜毛的人!結果我一整個演不出來,實在尷尬!坦白說,我某種程度上真的是龜毛,但這是在生活作息、飲食跟工作居住環境上的要求,其他我倒是都看得很開(笑)。我之所以不太喜歡跟公務員有所接觸,也不喜歡去考高普考當公務員,原因就是因為我之前接觸到的公務員很大一部份都是龜毛一族。不過這麼說又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所以我也承認自己某些層面是龜毛的。
第三步:我如何平衡?
從第二步瞭解到自己的光明與黑暗面後,緊接著就是要整合,就是標題講的「平衡」。文中提到的面具,在榮格理論中也很重要:面具(persona)是我們在各種公開場合呈現自己的方式,也是原型的一種,包括父母、老師、學生、兒女等等。例如最近很夯的斜槓工作者,他們的身份相當多元:他們可能是作家、講師、部落客、YouTuber或是剪片達人。這些面具平常就要讓他們都有出場表現的機會,才不會出現心理方面的困擾甚至疾病。
整合的方式就是利用書中第2至5章的書寫活動,來達到光明面與黑暗面的平衡。至於McConnell的這篇文章,如果是大專以上的學生,也有興趣想看全文的話,學校圖書館若有購買ScienceDirect資料庫可以直接去裡面下載。
另外,海苔熊也特別整理出這本書的用法與56個原型的閱讀筆記,表格非常的有系統架構,也很清晰易懂,尤其在56個原型的閱讀筆記中,其中兩個「大原型」(情感原型與思想原型)又區分出好幾個子類別,以協助讀者歸類。此外每個「小原型」(就是那56個原型)也分別列出一項彼此對立的生命議題,例如:「受害者」原型的生命議題就是「反省vs.責怪」。當然,如果是習慣閱讀通篇文字的人,就直接從前言開始看囉!
前言
作者許皓宜心理師在這部分透過Q&A的方式,把情緒的定義、情緒能否自我控制、發現自身情緒陰影的好處、轉化內在情緒陰影的方式,以及從這本書能學到什麼,說明得相當清楚。值得一提的有三處:
一、煉金術
書中第28頁以煉金術來形容這個過程其實滿貼切的,若有興趣多了解煉金術方面的資料,國內也有一些相關翻譯的書,如《榮格與煉金術》便可以拿來參考。另外還有一本書也不錯,就是保羅.科爾賀很有名的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其實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在講煉金術的過程。
不過,我個人會傾向使用「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 Process)的雙重運動」這個名詞,來形容發現情緒陰影背後自我的過程。個體化是什麼呢?根據《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一書的譯者之一黃璧惠,他在導讀中提到:
個體化是一種動力、驅力,有時候在個體生命的某個階段是種強制命令,一種來自無意識的要求,要求個體體現完整的自己而變得真實。
而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 Process)的雙重運動,指的就是分離(separatio)與合體(coniunctio)。分離指的可分為兩點來說:一是鬆動自己成長過程中存在於無意識的各種認同狀態,目的在解除個人被集體性人格面具困住與禁錮的情形;二是奮力掙脫無意識的原型意象。簡單來說,第一指的是外在認同形象破滅,第二是指內在心靈也消失了。這兩部分的功用就是產生鏡映,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會讓個人擺脫過去重複出現的模式,且意識更加清明。合體指的是整合,也是《情緒陰影》這本書一直提到的,整合什麼呢?無意識的內涵,並透過許多共時性事件的協助,讓個體更完整。分離與合體,套一句之前在東華研究所修榮格的課時,王緒中老師常說的:ego(自我)必須先死掉,之後創造出一個新的我。以我個人的解讀,這就類似「砍掉重練」的概念。
當然,現在有了《情緒陰影》這本書,就不需要整個砍掉重練這麼辛苦了!
第二,什麼是「原型」
第29頁在定義中提到既定序列與共通性,其實就是法文中所謂的deja vu(似曾相似)。十幾年前還有一部以此命名的電影《時空線索》,劇情相當好看,之後有機會再幫大家介紹。
第三,Caroline Myss的原型卡
這套卡片以榮格理論為依據,透過74個人物來描述個人不同的特質。除了74張原型人物卡外,還有6張空白卡與12張數字卡。台中的左西有在賣英文版的,英語能力不錯的人可以考慮買來看看【2023/09/04更新:目前網路書店已有販售中文版,附神聖契約盤】。幾年前還在台東全職實習時,聽聞左西的盈君老師有來台東開原型卡的工作坊,可惜當天要接案,參與工作坊的對象也有限制,只能殘念阿!
這大概就是這本書導讀與前言的摘要簡介與一些個人心得,其實這兩部分的內容已經相當精彩了;之後會再介紹其他部分,請大家期待囉!
參考資料
Coelho, P.(2004)。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繪圖本】(周惠玲譯)。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1988年)
Corey, G.(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 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四版)。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6年)
Raff, J. (2007)。榮格與鍊金術(廖世德譯)。人本自然文化。(原著出版於2000年)
Sharf, R. S.(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譯,二版)。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3年)
Stein, M.(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黃璧惠、魏宏晉等譯)。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於2006年)
延伸閱讀
Part 2:第一章
Part 3:情感原型
Part 4:思想共通原型
Part 5:行動共通原型
Part 6:欲望共通原型、結語
心理人物誌》榮格:分析心理學之父